依靠专业团队 弘扬钧瓷文化 推荐大师窑口 助推钧瓷产业!

苗留记

添加时间:2021-07-06 浏览次数:4694

钧瓷大师苗留记:种芍磨河畔边,烧瓷驻驾山下 

钧苑

 页首.jpg

 

苗留记近影

 

灰白的头发,纤细的身形,行走步履轻盈,话语温文儒雅,若不是在窑口的展厅品茗论钧,很难想象他是一位与钧瓷结缘大半生的钧瓷大师。

他就是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高压电瓷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市二七区中等专业学校名誉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禹州市晓艺钧瓷艺术馆馆长、苗垕钧窑艺术总监苗留记。

 

 

丹凤朝阳

 

苗留记大师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神垕的钧瓷世家,和瓷区孩子别无两样整天与釉浆和蓝碳为伴,在窑炉和烟囱间玩耍中懵懂成长,对钧瓷有种天然的亲近和喜爱。由于父辈是“吃商品粮的”,高中毕业后到镇郊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后以知青身份入伍,1981年退伍分配征求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家乡的钧瓷厂。在神垕地方国营瓷厂上班的第一个岗位就是装窑,他天资聪慧,跟师傅帮手装过几窑后,便能根据窑器大小独自规划笼盔层高和柱列,最大限度利用窑炉空间,俨然多年经验的装窑工。跟随师傅制釉,他极有灵性,能独立操作精准研磨出目数不同的釉料,根据比例制配出复杂的釉方。由于为人谦逊低调,工作吃苦耐劳,深受师傅与同事爱戴,连年被评为班组先进,成了厂里拔尖的业务技师和公认的技术骨干在地方国营瓷厂,他从事过装窑、烧窑、成型、制釉、上釉等工种,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和人事科长等职,1988年受镇政府抽调和苗锡锦、晋佩章、王现华等一起参与《钧瓷志》的编写,2009年退休。

 

纳福瓶

 

退休后的苗留记本该享受含饴弄孙的悠闲时光,但挥之不去的钧瓷情结使他无暇赋闲在家,应邀在几个朋友的窑口担任了多年的技术顾问,其间他潜心整理了20多年来在瓷厂经手的钧瓷釉方,并对每个配方逐一在气窑中进行实验试烧,历经了艰辛的舍弃与创新,成功整理和独创出十多种窑变效果深受市场追捧的钧瓷釉方。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172苗留记创建了自己的窑口,注册了苗垕钧窑”商标,成立了钧瓷艺术馆,开始了独立烧造钧瓷的艺术创作之路,作品首次参加十一届钧瓷文化旅游节作品展、新中国70年中原历史名窑国际学术邀请展、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博会等重大赛事,即获得了金奖、银奖的骄人成绩,三件作品被江西上饶美术馆收藏。

 

 

梅瓶

 

经历了最初的既要在作坊严格把控工序质量,又要亲自开拓市场渠道的艰辛,在苗留记的不懈坚守和努力下,现在的苗垕钧窑已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实现了按需定产,主打高端定制。“现在每月包窑和预定订单能烧四、五窑”,苗留记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些器型是都郑州的一家企业和藏友定制的,窑期定在七月中下旬了”,苗留记指着架子上码放整齐的素坯说道。

苗留记大师为庆祝建国70周年而发布的独家“礼花釉”作品,在收藏圈着实火了一把,一向低调的苗留记和不见经传的苗垕钧窑也为更多人所熟知。作品说话,口碑相传。同学、战友、藏家、经销商和钧瓷爱好者纷至沓来,长兄般的苗留记大师总是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来到苗垕钧窑也总能体验到意外的收获。

 

虎头瓶

苗垕钧窑位于神垕钧瓷主题公园东北的磨河村,篱笆墙外磨河溪水由北向南流淌,窑院房后就是植被葱郁的驻驾山,这里已俨然已成了钧瓷藏家和钧瓷经销商的艺术沙龙。凡到周末,都会有几波朋友相约到此品茗论钧,在闲聊中欣赏钧瓷作品、品味苗留记大师对钧瓷的独特见解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苗留记大师对当下热议的钧瓷传承与创新话题的深刻见解。

苗留记主张,钧瓷发展要适应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认为曾经的皇家用瓷一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大众的喜爱与消费才是钧瓷发展的持久动力。钧瓷的创新要植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器型创新以简约为本,宁减勿繁;釉色创新以“静”为要,质朴沉稳而不躁动。要警惕在经典器型上机械地增加耳饰或随意改变线条结构,在釉料中恣意添加化学成分刻意追求“震撼”的色彩冲击的所谓创新,创新不是臆想和猎奇,创新是传统坚守中的技艺升华。

与古为徒,蓄素守中,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弃根本。苗留记一直在钧瓷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孜孜不倦 砥砺前行。

 

 

福满瓶

 

苗留记大师常说,钧瓷人要有情怀,更离不开情趣。

我脑海中时常会闪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天劳作后的大师,坐在门前石桌旁,泡一壶香茗,摩挲着心爱的钧瓷,观赏着溪边的芍药花,沐浴夕阳的余辉,微风习习溪流潺潺鸟啼蛙鸣......苗留记大师在这诗意般的田园情趣中守望者千年的钧瓷传统技艺。

 

页尾.png

艺术家作品鉴赏
我来说两句

昵称:   点击图片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