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专业团队 弘扬钧瓷文化 推荐大师窑口 助推钧瓷产业!

千年品牌遭遇市场“无形之手” 禹州钧瓷产业图谋“盛世窑变”

添加时间:2003-07-02 浏览次数:972

从2001年宋代钧瓷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到今年初顺利通过“钧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小小的钧瓷承载了禹州人太多的希望和梦想。

6月24日,受河南省禹州市委宣传部之邀,本报记者专程前往禹州采访。一进禹州市区,迎面看到的便是一块块塔式钧瓷广告牌。开 “面的”的司机是当地人,他告诉记者,在禹州市(县级市)区内,卖钧瓷的主要集中在官窑路和许(昌)洛(阳)路的南侧。在官窑路,记者看到,并非想像的“满大街都是卖钧瓷的店铺”,路的两例约有10余家门店,临街的店铺门外,都摆放着高低不等的钧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禹州是“钧都”,但钧瓷真正的发祥地却是离禹州30公里的神垕镇。当日上午,在禹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一位负责同志的陪同下,记者经过平直宽阔的禹(州)神(垕)公路,来到有“北万钧陶瓷工业重镇”、“全国农村100个试点镇”等称号的神垕镇。全镇钧瓷企业达到 380多家,形成了六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年产值达到6.6亿元,占据全镇经济总量的75%,是神垕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用“遍地窑烟起,争相放光辉”来形容神垕实不为过。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宋徽宗时期成为御用贡品,并在禹州市东北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烧造宫廷专用瓷器,窑名 “钧窑”,瓷名“钧瓷”。钧官窑瓷器,件件价值连城,宋徽宗时一年只生产36件,每件都进了皇宫,现在,流传下来的钧官窑瓷器不到100件,件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因此,在历史上,豪门贵族常以珍藏钧瓷夸耀豪富,于是便有了“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时至今天,当钧瓷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后,往往一件钧瓷精品的价格高得令人瞠目结舌,10万元、8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不等。遭遇市场“无形之手” 然而,到了现代,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以观赏、收藏为主要价值的钧瓷,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商品市场的汪洋大海之中。

“政治上给地位、保护上给牌子、表彰上给荣誉。”在谈到对钧瓷业的发展,神垕镇给企业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时,在神垕镇工作了7年之久的镇党委书记李志军告诉记者。

据李志军介绍,目前,神垕镇先后有19位个体私营企业家被推选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孔家钧窑、荣昌钧窑、苗家钧窑、金堂钧窑等企业已成为规模、档次较高的企业,一大批钧瓷工艺大师脱颖而出,该镇拥有国家级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0余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年出口创汇1030万美元。今日看起来颇为风光的钧瓷,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

1984年,神垕镇首次组建了钧瓷公司,本意是想通过“公司+厂家”的经营模式把钧瓷发展起来,结果因为体制和管理问题,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几家大的国有、集体厂子也同样受管理体制的影响而濒临倒闭。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钧瓷进入了市场经济冲击的大潮中。在钧瓷生产聚集的神垕,几家大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每况愈下,难以为继,并迫于市场和经济效益的压力,相继停产或小量生产维持门户,有的不得已转产其他瓷种,像日用陶瓷之类,以维持生计。钧瓷市场变得一片冷落,没有生机。在禹州的许洛路上,还留有一个“陶瓷城”,据禹州市经贸委一位人士介绍,那块地在当时就是打算建成一个专业性的市场,可现在,“陶瓷城”里一栋栋的楼房还在,人却稀稀拉拉,偶尔有一家做生意的,也与“瓷”无关。

1996年神垕成立了钧瓷行业管理协会,虽然对当地钧瓷生产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但一些不规范行为仍是屡禁不止。陶瓷工业局是禹州去年6月份挂牌成立的新部门,该局一位副局长告诉记者,钧瓷,首先要把它看作是一种艺术,然后它才是一种商品。不管是有实力的大厂,还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只要他们以发展钧瓷的态度去做,都是好事,但是有的厂家耗尽心血、花费巨资设计出的新产品,得不到专利保护;真正的钧瓷烧制温度必须达到1300度以上,而假冒伪劣的钧瓷产品窑温却不足1000 度;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重金收买钧瓷艺人为其伪造“古钧出土文物”,到沿海及港澳非法倒卖,牟取暴利。这样以纯粹的利益为驱动去做钧瓷,只会让钧瓷停滞不前。 “过去针对钧瓷行业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乱,比如说,个体企业就由乡镇企业局管理,集体企业就由轻纺工业局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所长兼禹州钧官窑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2月,河南省有关部门出台公布了‘河南省地方标准·钧瓷’,同时,成立了行业协会,从生产、销售、到市场定价等方面,规范企业行为,对厂家发放‘资格证’”。低门槛导致无序竞争在当地“以瓷兴镇”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神垕镇的钧瓷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全镇钧瓷企业达到380多家。高利润自然会引来更多的竞争者进入,而钧瓷的行业门槛并不高。众多厂家一哄而上,一方面繁荣了当地钧瓷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小视的弊端。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神垕镇制钧瓷的原料可以用“随处可见、随处可采”来形容,只要有一定的本钱,再有胆量,拉上几个技术人员就可以开一个钧瓷厂,因此,导致投资钧瓷的老板以民间资本为主,其中很多可以说是农民资本也不为过。一些在大厂子里干过的人开始自谋生路,由于他们掌握一定的制作技术,干脆在自己家烧起了窑,天气热了就停烧,天气凉爽了就多烧几窑,自产自销,也颇为逍遥。这样一来,钧瓷的生产出现了混乱,钧瓷产品或是低层次乏味地照搬,或是不伦不类。这些经不起推敲的产品,却由于产量大反而大举占领了市场,甚至出现在全国各地街头巷尾的大柜小摊上,一度出现了钧瓷市场的“繁荣”景象。在这种“繁荣” 的背后,是钧瓷声誉受损,身价骤降,出现了“钧将不钧”的潜在危机。因此,尽管“钧瓷无价”,但在神垕镇或者禹州市区内,百十元甚至几十元、10元、8元也能买到一件看起来很“精致”的钧瓷。记者在一份神垕镇关于钧瓷发展情况汇报材料上看到,一些生产厂家缺乏科研设计及市场开拓能力,个别钧瓷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仿冒造型、偷模翻胎、粗制滥造、竞相压价等行为多有发生,一些残次品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钧瓷的声誉。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钧瓷厂家不正当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互相诋毁,仿冒严重,有的以低价来促销,市场营销各自为战,比较混乱,导致了钧瓷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的畸形现象。钧瓷渴望“盛世窑变” 一个小小的钧瓷窑,却能浇出缤纷天下。与景德镇、唐三彩等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别的瓷,可以描云是云,画竹是竹,而钧瓷不然,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序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神奇的“窑变”才造成了钧瓷的无价。孔家钧窑总经理孔红生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在全国开了40多家连锁店,并在美国、日本和泰国设有3个办事处,公司明年将投资2000万元整体兼并禹州市国有瓷厂,可安排职工1500人。对于今后钧瓷业的发展,钧瓷研究所的张金伟告诉记者,钧瓷的未来,将是两条腿走路,其一是做好钧瓷产品自身的研究、保护和发展,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闪显出亮丽的光彩;其二是开发钧瓷旅游。一方面完善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钧窑遗址,把钧官窑遗地建成一个热闹的旅游景点,另一方面,准备开发神垕瓷都游,修复花戏楼,建造古玩市场,将神垕建成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城镇。让钧瓷成为一个生产和旅游合二为一的项目,通过“两条腿走路”发展钧瓷经济,是禹州人振兴钧瓷的新打算。神垕镇党委书记李志军告诉记者,他们已规划了占地1000亩的“神垕钧陶瓷工业区”,以最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建厂、吸引外资办企业,争取早日建成“中国钧陶瓷出口基地”,并计划明年筹办“国际钧瓷艺术节”。

作者:李代广,丁进兴 信息来源:经理日报
我来说两句

昵称:   点击图片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