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时候,在美籍华人许以祺博士北京工作室举办的《新钧瓷展》上,父亲第一次见到了张守智老师。
父亲回忆说,当时张守智老师一到会场就询问,河南神垕来的,吕晓庄老师的学生叫张自军的在哪里?父亲一听到张守智老师点名,非常激动地小跑到张老师身边,向张老师握手问候。
张守智教授和张自军大师
张老师跟我父亲说,他常听吕老师提起我父亲,特别是我父亲从广西培训学习回到瓷区,就被厂里提升为技术副厂长,负责厂里生产工作的这段经历。
父亲当时也向张老师简要地汇报了他从公办企业到自己创办的钧瓷厂,一路走来的创业历程,以及当时钧瓷产业的发展状况。
张自军和张小帅在探讨钧瓷
张老师特别鼓励父亲一定要坚持下去,他对父亲说:“你们这一代钧瓷人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上面跟着老钧瓷艺人,学习手艺,后又跟着中央工艺美院等专业院校的教授老师学习专业系统的知识,本人又有瓷区实践经验,一定要把优秀的传统技艺发扬好,培养出下一代接班人。”并把联系电话留给父亲。
从那次见面回去后,父亲与张老师的联系从未间断过。父亲牢记张老师的嘱托,一边搞创作一边带着我们年轻人学习基础的钧瓷工艺,父亲深知做钧瓷不能一味地复古。他时常教导我们年轻人做钧瓷要沉下心、多学习。要向各艺术门类领域借鉴,取长补短,要做出符合当代人们生活需求的作品。要不断创新,才能使钧瓷这一优秀的民族瑰宝发扬光大。
炉钧张作品
后来,父亲在张老师和吕老师的指导下研烧出了窑变金星天目釉。这一成果,也是父亲在宋代天目釉的基础之上,利用神垕当地瓷土经过反复探索与试验,烧制而成。作品烧制出来后,父亲带上作品赶赴北京向张老师和吕老师汇报,当张老师与吕老师看到窑变金星天目釉作品,并听了父亲的介绍后很是高兴,当即写下了关于窑变金星天目釉的评语。
窑变金星天目|张自军
2013年8月,“张守智、吕晓庄60年陶瓷设计作品展”在北京举行,应张老师的邀请,我与父亲一同前往北京参加了此次活动。
因为张老师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又是我国著名陶瓷艺术设计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庆典用瓷“建国瓷”等国家用瓷的设计和监制,与各大陶瓷产区有过合作。此次作品展应邀前来参加的人很多,各个瓷区都有代表,作品展有各个时期不同瓷种的创作作用,是张老师从事陶瓷设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陶瓷设计作品展,对我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炉钧张作品
父亲说张老师是设计出身,见证了新中国以来日用陶瓷设计的发展,并且与各个陶瓷产区都有过深入的合作,设计过很多经典器型,至今广为流传。当我走到一件有张老师与紫砂大师汪寅仙合作设计的一款名为《曲壶》的作品前,停下脚步,被作品的设计给吸引住了。其线条很流畅,造型别致,打破传统器型设计的章法,别出心裁,记忆犹新。
炉钧张作品
2014年9月教师节前,我与父亲一起前往北京向张老师、吕老师汇报非遗日当天举行“同窑柴烧三大名瓷活动的成果”,并带着当日开窑的钧瓷、汝瓷、官瓷作品让张老师与吕老师鉴赏指导,当作品从盒子里拿出来摆放在张老师与吕老师面前时,张老师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件官瓷作品仔细端详了半天,连说了几声“不错、不错”,这个釉色很好。
父亲向张老师汇报了整个工艺流程和烧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张老师肯定了我与父亲的做法,并对这几件作品的器型设计提出了看法。让我和父亲深感意外的是,张老师主动提出要亲自为炉钧张工作室设计几款器型,让我们回到瓷区认真做,并告诉我们把握器型的线条与尺寸比例,更要结合钧窑釉的特点工艺烧制等。
炉钧张作品
很快,张老师来电话说为工作室设计的几款器型已经出来了,让父亲有时间去北京取图纸。父亲挂掉电话就让我订票前往北京。当时,因为票有些紧张,没能订到,又拖了几天,我们父子俩才再一次奔赴北京。
一到北京,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张老师家中。张老师等待已久,把设计图纸交到父亲手中,并讲解了设计图的一些注意细节。父亲和我也向老师沟通了制作方案,采用手工拉坯制作,用传统钧釉烧制。
张老师听后欣然同意,并嘱咐烧制好了要拍照发给老师。父亲和我一回到工作室,就开始了创作。经过长达三周的创作与反复修改,终于定型,然后进入限量制作。后又经过二十多窑的烧制,选中了几件型釉结合完美的作品拍照给张老师。张老师看后非常满意,并鼓励父亲与我继续努力,在今后艺术道路上不断出新,创烧出更好、更多的符合时代人们需求的钧窑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