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论文版) 2014年7期
摘要:神垕镇为千年古都,钧瓷文化源远流长,其镇建筑更是极具特色,大多运用烧制钧瓷后废弃的材料,建筑平面依地势灵活多变,镇中更是多寺庙道观,被赋予新的时代功能。
关键词:神垕镇;传统;建筑
引言
神垕镇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县,是钧瓷文化发祥地,钧瓷的烧制,始于唐 “花釉钧”盛于宋朝“官钧”,自北宋灭亡之际,钧瓷烧造艺人四散开来,由此而形成庞大的钧瓷烧造体系,明朝因景德镇瓷的兴起及讳万历皇帝朱诩钧而一度停烧,钧瓷烧制技艺失传,直至清末卢氏兄弟苦心研制复烧,终将钧瓷烧制技艺复原,新中国成立后钧瓷发展至今,钧瓷艺人不仅能复烧出天青、玫瑰紫,海棠红等传统釉色,就连钧瓷的代表性标志之一蚯蚓走泥纹也能随心烧制,钧瓷在当代的发展可以说是到达了另一个新的高度。钧瓷技艺的复兴,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神垕镇的复苏和飞速发展,在2003年9月,神垕镇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钧瓷之都”荣誉称号,2005年11月12日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又因其千年窑火不熄而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一、神垕镇不仅有渊远却清晰的文化脉络,在自然资源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禹县志》卷三记载:“牯牛岭又东一里曰碗药山,产瓷土……耙村亦曰八里村(今扒村属神垕镇)产陶土及煤、铁”,[1]其因地处伏牛山系,四面环山,矿藏资源丰富,当地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1]的歌谣,可见其烧制陶瓷的资源丰厚。
悠久的文化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大批优秀的钧瓷烧制艺人,神垕镇钧瓷事业发展的可谓如日中天。小的家庭钧瓷作坊,大的钧瓷生产厂家,沿分布在神垕镇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家庭作坊亦或是大的钧瓷厂,已经是完全现代化的展厅,现代化的建筑,但是其建筑制式,平面布局的原型确都大多源自神垕老街,一座座现存的明清时期遗存的典型北方合院建筑,这是神垕镇建筑的灵魂所在。一如钧瓷有过的悠久而辉煌的过往。
神垕镇的古建筑主要分布老街以及肖河(驺虞河)在大刘山麓南转处,由天保、望嵩、邓禹、怡园、威远五座古寨组成,现禹县市政府把古城区保护范围界定为:温家大院以东150米处;南至温家大院以南150米处;西至老君庙;北至王家大院以北150米处。[2]
二、神垕镇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不仅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民居,还遍布大大小小的寺庙,这些建筑遗存不仅仅是好的建筑遗产,更是新兴建筑的标杆,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走在神垕老街,放眼望去,上至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的窑神庙,下至普通民居,都遍布神垕特有的由砖、石、笼盔(陶瓷工艺学上叫匣钵,烧制钧瓷时套在钧瓷外面保护瓷器的圆筒形器皿)成的建筑,砖石的搭配或许十分常见,但在神垕镇,砖石都似乎成了配角,而或方或圆的笼盔则成了完全的主角:圆形的笼盔,横躺在屋檐下则成了各个房间的小排气孔,下雨的时候,会有飞鸟躲在里面避雨,头伸出笼盔外在屋檐下张望;竖起来的高笼盔则夹杂黄泥和碎了的石子以及笼盔碎片被立在宅院四周,这就成了一堵围墙;破成半圆的笼盔则被和了泥沙列布在扎实的大石块之上,房屋的四转角又被青砖规规矩矩地收了尾。无论是窑神庙这样气派的场所,亦或是当时的富商巨贾,在建筑房屋的时候,不在房子上立一些残旧的笼盔就像少了一些什么,有人说:窑是大乾坤,笼是小宇宙。一件件或精美或平庸的钧瓷都是从一个个笼盔中被烧制、取出,一批又一批,周而复始,直到笼盔破裂,所以当地钧瓷艺人对笼盔都有深厚的情感,不仅仅是在过去,老一辈人会舍不得遗弃笼盔,哪怕到了现代,笼盔也成了不可缺少建筑材料,只不过由以前的主角转到了现在的配角,大多被用在了装饰的层面上,被拿来栽花种草,笼盔和被打碎的瓷片一起装饰着神垕的房子。
三、神垕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一般是由山上采来的大石块,少量的青砖,和大量的笼盔组成,余下的则是常见的木材和青瓦,朴素却井然有序。神垕地处群山环抱之中,东西狭长,多山石蔓坡,大的街道也多东西走向,沿肖河分布,老宅又根据地理形势,自立成寨。所以神垕的古建筑多有落差,据地势营建,布局灵活。以望嵩寨门第一家申家老宅为例,为二进的四合院,临街为商铺,旁有偏门通后宅,宅院的尽头有烧制钧瓷的窑口,是神垕镇典型的前店、中寝、后厂的建筑格局。这种建筑格局动静分区明显,绕过店铺的偏门进后院,又有一处大门,大门设在三间倒座之中,走进第二道门,正南为三间二层主房,东西两侧则为单层三间厢房。第二进院落自主房东边转进,旁又建立一排较低矮的耳房,应该是当时烧制钧瓷的匠人或仆人的居所。转进第二进院落,豁然开朗,有较大的场地,尽头是一座不大的残破的旧窑,这片空地应该是制作瓷器的工作场地。整座建筑紧邻肖河东岸,建筑平面或收或放,布局灵活,但却鲜明的代表了神垕古民居的特色。
四、神垕古建筑另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庙宇众多:最大也最气派的伯灵翁庙,庙内敬三尊主神:土山大王大舜,伯灵仙翁以及金火圣母。现存入口大戏台,东部次戏台,以及关帝庙。它是神垕镇地标性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宋,在明永乐年间因周王朱橚向成祖朱棣进献瑞兽驺虞而被朝廷眷顾,现庙内存《神垕山神庙瑞兽碑》详细记载建庙立碑的始末,应是该庙繁华的始端,从庙内碑林中不乏乾隆,嘉庆等清朝重修的碑文可以看出伯灵翁庙历经重修,应是香火旺盛,倍受敬仰。现在的伯灵翁庙不仅仅是神垕的地标性的历史建筑,更是老区居民活动的中心,大人平时在戏台下聊天、打牌、下棋,小孩儿则在庙内的广场上奔跑、嬉戏。每逢节假日还会在庙内演出大型戏曲节目,正如书中记载,窑神庙内“少长咸集,宗戚邻里,有不相知者,至此皆相间,父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族性之疏者,于此而亲……” [3]于是,寺庙就不仅仅是烧香拜佛的场地,而是集戏台,广场与一体,将周边的居民融为一个大集体,邻里相知相善,其乐融融。
结语:神垕镇的钧瓷艺术历史悠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镇上的古建筑更是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这不仅仅是对老建筑本身多加关注,对新兴的建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琴林等纂修.禹县志.河南.成文出版社. 1976
[2] 禹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
[3] 李毅华,杨静荣.窑神碑记综考.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