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流畅、姿态优美的梅瓶是中国陶瓷的经典器型。梅瓶的基本特点为丰肩、细腰(瘦底)、小口、短颈、圈足。除了以上几点外,梅瓶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身材修长。这些特征造就了梅瓶的“美人”气场。
“梅瓶”这一雅称,直到清末《陶雅》一书中才出现。其得名有几种说法,民国初年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说的较为可信。该书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北宋赵令畤所著《侯鲭录》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就一经或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可装酒一斗、名为“酒经”的小口修腹瓷瓶,很可能就是宋代人对梅瓶的称谓。因此,宋代的梅瓶也可称作“经瓶”。
北宋以前的陶瓷中并无梅瓶造型,唐代仅有接近梅瓶的白釉瓶(上海博物馆和故宫都有收藏,形体较矮),但与我们所说的有S形曲线的梅瓶有一定差异。
清 郎世宁《午瑞图》
梅瓶是装酒用具,也可以插花作为花瓶用。清代画家郎世宁画的《午瑞图》是端午节的应景之作。瓷梅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梅瓶颜色有些月白色泽,淡淡的青色,跟鲜艳的花朵形成对比。梅瓶身上还泛着高光。
众多考古发掘的古代梅瓶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三大功能:实用功能、礼仪功能、审美功能。
在实用功能方面,梅瓶的器型特征适合盛挥发性液体。唐代,盛酒成为梅瓶的最主要功能。梅瓶逐渐成为日常酒器。
从五代至北宋,梅瓶与酒注、台盏组合使用。从北宋末年至元、明,玉壶春瓶、酒杯等酒具进入这一组合。这一演变过程也从侧面反映了梅瓶所盛酒的品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酒精含量低的酿造酒,变成了酒精含量大幅度提高的蒸馏白酒。
清 郎窑红梅瓶
梅瓶的礼仪功用,表现为明器和供器。作为明器的梅瓶,首先与儒家重礼的正统要求有关。
作为中国陶瓷经典器型,梅瓶的拍卖市场一直火爆。在佳士得香港2016年春季拍卖会的“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中,一件《明永乐青花瑞果纹梅瓶》因估价3000万港元至4000万港元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过激烈竞争,该梅瓶最终以5052 万港元成交,高于最高估价 1000多万港元。这是继2011 年之后,少有超过5000万港元的高价梅瓶。
根据雅昌数据,梅瓶最早在 1992年就“高调”进入拍场。那一年,在佳士得香港1992年秋季拍卖会“中国陶瓷、翡翠雕刻”专场中,一件《十世纪定窑盘口梅瓶》以374万港元成交。这个价格当时就轰动了收藏圈。从此,梅瓶成为瓷器收藏的一个重要品类。
从已有的拍卖数据来看,梅瓶市场从高调入市到首次出现高峰,应该是在20 世纪末。1998 年,在香港苏富比1998 年秋季拍卖会上的“1998 年秋季拍卖会·私人珍藏之珍世八瑰”专场中,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卉瓜果纹梅瓶》以1102 万港元成交。梅瓶价格首次突破千万港元。此后,梅瓶价格就在千万元的基础上扶摇直上。
2011 年,梅瓶的市场价格迎来了又一次飞跃。在当年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中,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引起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收藏者的关注。在估价8000万港元至1.2亿港元的情况下,该藏品最终以1.6866亿港元成交。自此,梅瓶正式跻身“亿元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