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生产工艺复杂。从选料到烧成产品,其间要经过诸多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这也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原因。若以现代生产工序划分,一般需要经过如下几道大的工序:
(1)加工:将选到的原料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钧瓷原料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禹州西部和北部山区。挑选后的原材料需进行必要的处理。首先,将瓷土堆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其次,将矿石料置入轮碾机进行粉碎,加工成砂粒状或粉状。有的需遮阴、防雨、防尘等。然后,把各种原料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打磨成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2)造型:根据设计意图造出一定形状的模子儿。模子儿一般用石膏或泥料等做成,用来翻制模型,然后再用模型制坯,坯出来后和模子儿呈一样的形状。造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器皿类,一类为雕塑类。器皿类为尊、炉、瓶、洗等方圆器,雕塑类为人物、动物等不规则造型。器皿多为圆器,故用转轮旋制;雕塑类多采用捏塑、雕刻等手法制成。
(3)制模:把造好型的模子儿翻制成模型。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素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型。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然后按照一定的原理使其凝固而成模。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型,也可用于脱坯成型。素烧陶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4)成型: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不同需要,一般成型有注浆成型、拉坯成型、脱坯成型、泥条盘筑成型等几种方法。注浆成型,是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达到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4~6小时后,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型的坯体。拉坯成型,是将泥质致密均匀的泥团,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拉坯不用模具,样式尺寸全靠作者自行掌握。脱坯成型,又称印坯成型,是把泥料拍打成泥片或搓成泥条,紧贴在模型内壁压实,然后对接成型,主要用于大件器物和异形等不对称造型。如脱大瓶时须把泥搓成泥条置于模型内,并拍打成合适厚度的坯体,连续不断地重复这种过程,逐渐扩展坯体,直至最后把整个大瓶脱成。泥条盘筑成型,是把揉好的坯泥搓成长条,再圈积成型。
(5)素烧:把经过修整后的成型坯体,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时间大约10小时。素烧的作用是使坯体内的有机物氧化,水分逸出,釉烧时可避免这些物质的挥发而导致釉面出现鬃眼、釉泡等缺陷,同时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增加,利于上釉操作。
(6)上釉: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7)釉烧: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温度一般在1280℃~1300℃之间,用时16小时左右。釉烧是“土变黄金”的过程,也是钧瓷生产的一道关键工序。
(8)检选: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河南省钧瓷地方标准》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而独特。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以上是当今钧瓷生产的八大主要工序。其工艺流程示意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