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和精湛的工艺闻名遐迩,自古便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誉。之前有“钧不盈尺”之说,就是说钧瓷想烧成大件,难度是很大的。同样,钧瓷想烧成尺寸精准的器皿,难度也是很大的。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制作技艺的复杂性外,钧瓷作为高温釉烧瓷器的特性也是一大挑战。钧瓷泥胚在烧制前后的同比例收缩现象达10%-15%,这一特性无疑为钧瓷成品率的稳定性和尺寸的精确控制增添了重重挑战。
近日,钧瓷网负责人徐大山走访了启元钧窑的张亚龙老师,恰好目睹了他正在精心烧制一批钧瓷酒杯。这批酒杯是茅台集团下属公司为年度礼盒订单定制的,数量高达13万只,要求与茅台玻璃酒杯容量相同,且需在春节前上市,时间紧迫。
更为棘手的是,订购方对酒杯的尺寸要求极为严苛,烧成后的高度和直径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而底部圆形凹槽的尺寸更是精确到了4.3毫米,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以便后期进行磁铁镶嵌工艺。面对如此高难度的订单,张亚龙起初心中并无十足把握。他深知,要在保证钧瓷窑变釉色工艺的同时,实现如此精准的尺寸控制,绝非易事。然而,张亚龙从未畏惧挑战,他的窑口从最初的一座窑炉,发展到如今拥有十余座窑炉和六十余名技术工人的规模,正是凭借着他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试生产过程中,张亚龙发现手工修坯的尺寸稳定性难以保证,因为泥坯的收缩比不同,每个工人在修坯时厚度的细微差别都会导致烧成后尺寸的偏差。此外,窑炉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也会导致出窑后收缩比例的不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亚龙特意引进了十台数控全自动修坯机,对杯子的泥胚进行精确修坯。经过多次细微调整,再结合钧瓷釉的烧制特性,他终于掌握了符合订单要求的尺寸。在十余座大小窑炉的集中生产下,张亚龙和他的团队按时按质完成了订单交付。
张亚龙感慨地说,这次酒杯虽小,但为了确保钧瓷窑变釉色工艺的同时满足精确的尺寸要求,他们投入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通过人工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深度融合,他们极大地提高了尺寸造型的成品率。这次成功的经验,也为他们今后承接更多钧瓷类精细订单和批量供应订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钧瓷这一传统艺术瑰宝能够更多渠道地走进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