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的发展历程中,深深地烙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其神奇的窑变艺术,就是在唐花釉瓷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唐代以前,瓷器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而唐花釉瓷与众不同,自成风格。唐花釉瓷,可以说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钧瓷的发展是一个渐变过程,是与众多优秀瓷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
创烧时期
唐与五代时期,属钧瓷的启蒙阶段。瓷器在发展的初期以黑釉、褐釉和青釉居多。神垕以烧瓷为业的窑工们发现,在这些单一的釉面上再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可以泛出灰蓝、乳白或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富有一定的装饰效果。于是,一类如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色或灰白色斑块;一类如黑色、月白色釉,饰以天蓝色细条纹彩斑,诸如罐、壶、瓶、腰鼓的器型就出现了。这种花瓷被后人称为唐钧。
执壶·黑底白斑 | 星航钧窑作品
到了宋代,在花瓷的基础上,神垕的窑工们逐步发现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作为新的瓷种应运而生。随着民窑增多,生产有了一定规模,一些能工巧匠开始崭露头角,这为宋徽宗在阳翟(今禹州市)创办官窑提供了人才储备。这一时期的生产大多为盘、碗、炉等,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也有月白带紫红斑。
第二时期
发展时期
北宋末期,为满足宫廷建造园林和装点皇室的需要,擅长诗画、喜爱花石的宋徽宗赵佶选派职员,集中民窑优秀工匠,在阳翟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为宫廷烧造花盆、盒奁、鼓钉洗、出戟尊等陈设用瓷。釉色已较丰富,大体分红、青两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由于官府介入,钧瓷工艺开始规范,制作较为精细,是钧瓷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
宋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元世祖统一中国后,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由于钧瓷独特的窑变工艺和艺术成就,以至于官办钧窑由于战乱停烧之后,钧窑的制作技术仍广为传播,并以禹州为中心,遍及山西、河北、内蒙、河南4省近30个县市,形成了一个烧制工艺相同或相近的庞大钧窑系。夹板炉 | 宋元钧瓷坊作品
第三时期
复苏时期
钧瓷在明代衰退之后,在清末进入了复苏时期。清光绪初期,神垕陶工卢振太、卢振中及后来的卢振太之子卢天福、卢天增、卢天恩兄弟,受古玩商人高价收买宋钧的影响,经过数十年研究试验,终使失传已久的钧瓷得以恢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曹广权任禹州知州,他关心钧瓷的恢复,不仅请景德镇的工匠来神垕交流技艺,还创办了钧兴公司,所出产品造型规整,工艺考究,并出现兽环辅首装饰。但釉色相对单一,难与古钧瓷相比。
卢家第五代传人卢俊岭作品 | 赏盘
20世纪50年代,禹县神垕陶瓷生产合作社组成钧瓷试验小组,经过180多次试验,钧瓷烧制技艺得以恢复。窑变难题得到解决,石膏模具注浆成型开始运用到钧瓷生产中来,产量和质量均有大的提高。1958年,《河南日报》以《神垕钧瓷的窑变秘密揭开了》为题作了报道。随着钧瓷研究的深入,月白、钧红、钧花、天青等名贵钧瓷釉色的研制有了较大突破,已接近或突破了宋代官窑时期的钧釉水平。
第四时期
官窑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生产钧瓷的地方国营禹县瓷厂、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1984年更名为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二厂(1984年更名为禹县钧瓷二厂)和神垕镇东风瓷厂,皆为国有和集体企业。因此这一时期被一些学者称为新中国的官窑时期。以国有和集体企业唱主角,工艺较为规范,造型丰富多彩,釉色富有神韵,“宇宝”(钧瓷一厂钧瓷商标)、“瑰宝”(钧瓷二厂钧瓷商标)、“宝光”(国营瓷厂钧瓷商标)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当年创新生产的钧彩釉瓷、钧瓷新工艺是一个时代特别的记忆,形成了特定时代的特殊艺术品。
钧瓷二厂
钧瓷一厂 《大益兽瓶》 刘富安作品
第五时期
出彩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现在,是钧瓷发展和创新的出彩时期。这是国有和集体企业渐次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开始引领钧瓷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羊开泰尊》苗锡锦&苗长强 作品
《丰尊》 | 孔家钧窑作品
民营企业靠市场求生存,钧瓷无论在造型、釉色以及烧制等方面均以市场为导向,而市场的需求又极大地调动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工艺规范精细、造型丰富多样,釉色千姿百态,包装更趋精美,文化引领成为时尚。柴烧、煤烧、液化气烧和天然气烧等多种烧成方式并存,钧瓷壶具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钧瓷连续多年成为亚洲博鳌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并成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国访问所用的主要礼品。
2009年,《如意樽》作为国礼被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赠送给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大宋官窑制作的《德尼?萨苏-恩格索》瓷板画作为国礼,赠予刚果布总统德尼?萨苏-恩格索
2005年,在禹州举办的中国钧窑学术研讨会上,诸多专家认为,钧瓷已成为宋代五大名瓷中恢复最好、发展最快的一个瓷种,钧瓷的市场运作模式,对于推动河南汝瓷、玉雕、汴绣等传统艺术品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示作用。据政府有关部门统计,2019年,禹州市钧瓷生产企业达186家,年产量220万件套,年产值24亿元,从业人员达2.8万人。钧瓷已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国际经济文化融合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文参考《追根求源话钧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