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专业团队 弘扬钧瓷文化 推荐大师窑口 助推钧瓷产业!

中国五大名窑:瓷器史上最惊艳的“年代秀”

添加时间:2022-11-03 浏览次数:1683

 

马未都说:“宋瓷,是中国瓷器的顶峰,甚至是中国美学的顶峰。”

 

汝窑的天青、官窑的灰蓝、 哥窑的米黄、钧窑的胭脂红、 定窑的粉白,早已成为中国瓷器史上令人难忘的“年代秀”。这些醒目的颜色,也是当时宋瓷中五大名窑的标志性成色。

那时的瓷器分成官窑民窑两大体系。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国企和民企。民窑,在意实用价值。官窑”,则是皇家的审美,尤其是宋徽宗时期。
作为中国的五大名窑 ,它们不是当作工艺品被制作的, 而是作为当时最前卫的艺术品被创造的。

宋瓷之所以能打动并征服全世界人们的心,是因为它们用自身可见的色彩与质感, 去包容这个世界带给人的各种难以形容的经验和感受。从一件件瓷物温润的质感里,去探究古物之美与人情之美。

 

 

图片|北宋 汝窑天青釉凸弦纹三足樽(局部)动脉影

图片|北宋  汝窑浅折腰承盘 波士顿美术馆 动脉影 摄

 

 · 翩翩如玉,寥若晨星 · 

汝窑的名字来源于窑口的位置,河南汝州。
雨后天青,是汝瓷的底色。“似玉非玉更胜玉”, 是汝瓷的底气。
它是宋徽宗一生中的挚爱,更是后世凝望的那一抹天青。

 

图片|北宋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局部) 动脉影 摄

 

据传,宋徽宗赵佶梦中观雨,醒来后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圣旨,让工匠们去烧制。

瓷工为此绞尽脑汁,以玛瑙入釉末烧造,最终烧成一种特殊的釉色,有卵白、粉青、豆青、虫下青、葱绿和天蓝等,其中尤以天青贵。
汝瓷胎薄釉厚,带有玉的质感,有素雅之感。即使过去了很多年,依然闪着温润的光。汝瓷釉面上经常有细小的开片,被称为蟹爪纹。

 

图片|大英博物馆 北宋 汝窑葵口盏托 动脉影 摄

 

全世界唯一一只没有开片的汝瓷,是那个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水仙盆。只薄薄一层釉色略过,纯净的天青如雨后的天空一样清明。清朝时,被乾隆当成喂猫的饭盆。图片|北宋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动脉影 摄

 ·简单到极致 便是大致 · 
官窑,如其名所言,是为官(皇)家烧制,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是文人皇帝宋徽宗政和年间下旨在汴京起窑烧造的,北宋素有汝官不分的说法,都以青瓷为主。
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器无修饰,以釉色之纯、纹裂之美为最高境界。及至南宋,官窑“袭故京遗制”,引颈羡慕,刻意效仿。

图片|南宋 官窑青釉葵口碗 东京国立博物馆 动脉影 摄


官窑青瓷釉色晶莹惕透,凝如脂玉,体现了一种绚烂之极、终归平淡的美,意趣动人心魄,却难形于笔端,表以文字。
它的雍容典雅和古意盎然,以清籁幽韵、趣雅拨俗的艺术风格,被视为代表着中国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陶瓷文化遗产。
它最大的特色是紫口铁足。若能细细观察,可见其口缘釉薄处有隐隐的紫色,底部则呈现深灰色,像是铁的一样。

 

图片|东京国立博物馆 南宋 官窑青釉葵口碗 动脉影 摄

 

据说,汝窑和官窑仅存于宋徽宗在位的那几十年。因为他信道教,喜欢青色。若非宋朝败落,这些器物或许永藏深宫,不为世人所见。
早在唐朝,就有以白瓷为主的邢窑,一直绵延到了宋朝。或许是这几百年的时间,让人们对白瓷有了审美疲劳,转头奔向青瓷。汝窑,又比官窑更青,因而备受推崇。
这两者,都以胎薄釉厚著称。直到今天,还能感受到那种温润感。

图片|南宋 官窑青瓷葵口盘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动脉影 摄

图片| 官窑青釉盏 波士顿美术馆藏 动脉影 摄
 · 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 

北宋时期,瓷器的流行颜色和今天的时尚圈轮回差不多,逃不出青、白、黑这几种。

 

钧窑能加入名窑系列,得益于自匠人们的一大创造。

 

图片| 钧窑红斑长颈瓶 大英博物馆藏

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工匠们往釉料里加入了一点点铜。铜矿石在高温低氧环境下却出现了一个更奇妙的结果——窑变斑。


一片片的紫红,没有规律的落在瓷器上,宋徽宗第一眼见到它时,就亲自为它赐名——“神钧宝瓷”。在民间,更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钧瓷最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当它放进窑火之中,没有人知道它终究会变成什么样。

 

 

高温之下,釉水流动。那些在刚烧时开裂的地方,会被釉水再次填补上。弯弯曲曲,变得如同蚯蚓在雨天奔走的痕迹,这也是钧瓷最特别的地方,叫做“蚯蚓走泥纹”。

 

图片|钧窑天蓝窑变釉四方花盆(局部) 蚯蚓走泥纹 动脉影 摄图片|钧窑天蓝窑变釉四方花盆 亚洲艺术博物馆 动脉影 摄

 

观复博物馆里藏有一个钧瓷盘子,盘面上刚好有二十四片红叶,如秋风渐起的日子,落于水间,让人联想起唐朝《红叶题诗》的传说,因而取名为“红叶题诗盘”。
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在五大名瓷中独树一帜,不仅如此,造型古朴,器形规整,高度符合宋代文人崇古向拙的审美倾向。

图片|钧窑 红叶题诗盘 观复博物馆藏

图片|金 钧窑玫瑰紫釉碗 波士顿美术馆 

 


 · 闲观哥窑美 静听哥窑声  · 

哥窑,“大哥”的“哥”。

 

传说当时有两兄弟章生一、章生二,分别搞了两个烧瓷器的窑口,哥哥的就叫“哥窑”,弟弟的就叫“弟窑”。

 

历史上第一个哥瓷,多半是个意外。

 

图片|南宋 哥窑五足洗  上海博物馆藏 动脉影 摄

哥窑的显著特点,叫做“金丝铁线”,器面本身布满开片,形成的金色的细丝,黑色的粗线,就是金丝铁线。开片大小相似的叫“百圾碎”,弧形的叫“蟹爪纹”。
哥窑出来后,开片可能要开个三四年,在寂静的夜晚可能会听见“啪”的一声,那是哥窑在“炸裂”。

等它慢慢开片后,随着空气的氧化,原来被黑炭水浸过的纹路变成了金色,“金丝铁线”美名由此而来。

 

图片|南宋 哥窑五足洗  上海博物馆藏 动脉影 摄

 

马未都说审美有四个境界,从下往上分别是艳俗、含蓄、矫情、病态。哥窑的审美是介于含蓄和矫情之间,是一种缺陷。比起完美的漂亮,哥窑天生的缺陷美才是一种难得的天赋。

哥窑是宋五大窑系中的真正神话,无确切窑址,无公认器物,虽为世所向往,却只能于诗文中设想其芳姿一二。

 

哥窑现在也成了五大名窑中疑问最多的一个,许多谜团都还等待我们去破解。

 

图片|故宫博物官藏 哥窑琮式瓶

 

 

 

 ·  留白深处余韵长 ·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一个烧造白瓷的。而且,不同于其他几种的素面为主,它是唯一一个有印花的。

图片|定窑白釉印花蟠龙石榴纹盘 动脉影 摄


相传,定窑是从唐代的邢窑一派相承来的。原来一直是独占天下,直到宋徽宗太喜欢青瓷了,才被迫“让贤”。
刘祁《归潜志》赞云:“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定窑的白,是白中闪黄的,恬淡柔和。它的釉很轻薄,便于刻花。纹饰秀美,色彩淡雅,让它从原来的民窑之物,一跃成为皇家用瓷。

 

图片|宋 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钵式碗 动脉影 摄

 

古语有“定瓷有芒不堪用”的说法,才导致它后来渐渐没落。但是,何为“芒”?
有人说是指定窑的口沿釉薄处脱落后的芒口,有人说“芒”是太耀眼之意,不符合宋徽宗的审美,才被慢慢弃用。

语言的真相随着时间不得而知,但定瓷的美直至今日,依然余韵悠长。

 

图片|宋 定窑白釉平底直壁洗 动脉影

图片|宋 定窑白釉莲花花口盘 亚洲艺术博物馆 动脉影 摄

 

 

瓷为宫廷而生, 却为人间而在。

静赏宋代的瓷器,空灵淡雅的颜色,儒雅内敛的格调。

 

从技术上来看,宋朝的制瓷技艺并不是最高峰,那时的古人,了解素材的特性,磨练自身的技艺,而做出好的东西。

 

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 EDN —

 

 


作者:钧瓷网 信息来源:钧瓷网
我来说两句

昵称:   点击图片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