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专业团队 弘扬钧瓷文化 推荐大师窑口 助推钧瓷产业!

孙国永:“瑰宝”风华今朝现

添加时间:2018-11-30 浏览次数:3281

大师简介

 

640.webp.jpg

孙国永,男,汉族,1968年3月生,禹州市神垕镇人。曾在国营瓷厂、钧瓷二厂学习装烧技艺,在南大瓷厂学习手拉坯技艺。现为中国陶瓷工艺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代表性传承人、瑰宝钧窑董事长、艺术总监。

 

窑口名称  瑰宝钧窑

建窑时间  2010年

窑口任职  董事长、艺术总监

窑口地址  禹州市神垕镇原钧瓷二厂院内

烧成方式  煤烧

常用底款  瑰宝钧窑、钧美二厂

 

孙国永  底款.jpg

孙国永作品底款

 

 

 

成就简述

 

孙国永将自己的窑口命名为瑰宝钧窑,既是对原钧瓷二厂的敬重与怀念,也明确地给自己的窑口定位,那就是继承和弘扬原钧瓷二厂的艺术风格。他认为,“二厂留下来的许多器型,大多经过岁月沉淀,并在不断的审美校正中成型。这些器物造型简约,线条洗练,釉色饱满,端庄大气,深受人们喜爱。”

 

640.webp (1).jpg

孙国永作品《象鼻尊》

 

在坚持老型老釉的同时,孙国永十分重视器型的规整、造型的创新和烧制技艺的改进,让釉色更加温润如玉。他烧制的一件名曰《天泉》的荷口洗,釉色红润,色彩饱满,平视作品,仿佛洗中盛满了水一样。一位资深藏家有诗赞曰:“看似有水实无水,亦真亦幻谜中谜。圣寿二字水底隐,疑有天泉洗中溢。”

 

640.webp (2).jpg

孙国永作品《荷口洗》

 

2013年,孙国永的作品《花觚》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作品《荷口双龙尊》《双龙活环瓶》《荷口洗》《象鼻活环瓶》《鹅颈瓶》《蒜头瓶》等作品荣获金奖,《将军盔》在第二届河南省钧瓷窑变艺术创新大赛中,荣获银奖;2014年,作品《鹅颈瓶》在许昌“骏景杯”三国文化旅游商品展销会暨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金奖,作品《荷口双龙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作品《荷口双龙尊》荣获“大地奖”金奖。

 

640.webp (3).jpg

孙国永作品《鹅颈瓶》

 

鹅颈瓶被原外交部长、中国外交文学名誉会长李肇星收藏,还被原国家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孙家正及原中联部长王家瑞收藏;荷口瓶被影视界大导演张纪忠收藏,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被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西安男篮总教练王立彬以及原男篮国家队薛玉洋收藏。

 

 

肖像素描

 

孙国永身材略瘦,双目有神,说话简洁有力,待人热情豪爽。从17岁钧海学艺,他矢志不移,攀登耕耘,在禹县钧瓷二厂原址烧窑创作,让“国之重器”彰显温润如玉、端庄大气的神韵,让上世纪80年代声名远播的“瑰宝”钧瓷重现奕奕神采。

 

 

艺术经历

 

从坑坑洼洼的“水泥”路拐进禹县钧瓷二厂原址,一直向前走。路两旁,是很有些年份的大树和厂房。门庭已不若市,但大树下停放着挂着各地牌照的车辆,让人感觉老牌大厂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魅力。再向前走,来到钧瓷二厂的后院,抬头可见“瑰宝钧窑”四个大字。拾级而上,台阶由红砖砌就、水泥勾缝。这样的风格,与周围灰色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觉明亮、温暖、结实、亲切,同时也让人想起北京、上海一些老厂老院改造的艺术区。

 

不错,这就是一个在老厂老院里的艺术展厅。瑰宝钧窑的当家人孙国永一身儒雅之气,客客气气地邀请笔者来到他的展厅。展厅用灰砖装饰,勾了白缝,用木石搭起的展柜看上去质朴、文艺。展厅和展厅之间的门,也颇讲究地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简约之型。

 

640.webp (5).jpg

瑰宝钧窑展厅

 

 

孙国永谦和地谈论自己的作品,儒雅得不像一个真正“下力”的人。“到现在,上釉、烧窑,都是我和我家属来。对这些关键环节,自己上手,心里踏实。”孙国永对笔者说,“气烧,别人说简单,可我真不敢说会。但是,对于煤烧,每个环节到底该咋做,我很有自信。”

 

说这话孙国永是有些底气。他的家紧临原钧瓷二厂,幼时的他经常到这里玩耍,看到变化丰富,釉色肥厚的各类器型,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憧憬。1985年,17岁的孙国永开始了学艺生涯,先是在国营瓷厂、钧瓷二厂学习装烧技艺,再到南大瓷厂学习手拉坯技艺。1991年创办了南大寺沟彩瓷厂,烧制菊花餐、工艺品、花盆等日用瓷器。2000年,他又创建了永兴烤花厂,从事内销、出口、陶瓷、镀金、烤花等技艺。直到2010年正式创办瑰宝钧窑。

 

10年,一个台阶;10年,一个轮回。从1991年创办彩瓷厂,到2000年创办烤花厂,再到2010年创办瑰宝钧窑,经过两个10年的艺术积累,孙国永在他幼时玩耍的地方扎下了根,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

 

640.webp (6).jpg

孙国永作品《将军盔》

 

 

 

艺术特色

 

作为钧瓷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原禹县钧瓷二厂的作品曾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当年,该厂的注册商标叫‘瑰宝’,‘瑰宝’见证了当年钧瓷的繁盛与荣光。在钧瓷界脍炙人口,由著名作家姚雪垠命名的《寒鸦归林》挂盘,就出自钧瓷二厂。孙国永将自己的窑口命名为瑰宝钧窑,既是对原钧瓷二厂的敬重与怀念,也明确地给自己的窑口定位,那就是继承和弘扬原钧瓷二厂的艺术风格。

 

瑰宝钧窑就建在原钧瓷二厂的后院里。在老厂的院子里建窑,用的是老窑和老釉方,塑的是原二厂的器型,孙国永将自己的窑口定位为老厂、老窑、老釉、老型和老味。

 

640.webp (7).jpg

孙国永作品《双龙瓶》

 

 

“钧瓷二厂的釉不好烧,好多人都烧砸了。”建窑之初,得知孙国永要烧制原钧瓷二厂的老釉,不少朋友都这样劝他。

 

神垕镇很多窑口都有二厂的老釉配方,但能烧制出具有二厂温润如玉风格的寥寥无几。然而,孙国永第一窑就烧出了极具二厂神韵的钧瓷。

 

看似偶然的烧制成功,实则蕴含着太多的必然。建窑时,孙国永亲自下手,按照严格的工序要求,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制作钧瓷时,从进料、配釉、拉坯、素烧到最后的烧制,他要求极为严苛,从不马虎应付。装窑时,笼盔与笼盔的间隙、装窑作品的大小配置,他都严格控制。烧制钧瓷,对火候的控制十分严格,决定着能否成功。每次烧窑时,孙国永一天到晚不离窑口,观察火情。什么时候添煤,什么时候松火,什么时候大火,什么时候温火,他都对窑工们一一指点。出窑后,每件作品都要认真研判,积累经验。

 

 

640.webp (8).jpg

孙国永在烧窑

 

为了增加自己的烧制经验,孙国永还请孔相卿、刘富安等钧瓷行业的领军人物为自己指点。他也善于学习其他窑口的长处。孙国永说:“凡是做钧瓷比我早的,都是我的老师。凡是别人的长处,我都要学习。只有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才能进步。”

 

640.webp (10).jpg

孙国永作品《益寿瓶》

 

 

 

艺术成就

 

如今的钧瓷市场,造型千姿百态,釉色异彩纷呈。面对孙国永坚持传统的做法,也有人劝他“改改样”,换一种烧法,做点迎合市场的东西。但孙国永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的坚守。他认为,“二厂留下来的许多器型,大多经过岁月沉淀,并在不断的审美校正中成型。这些器物造型简约,线条洗练,釉色饱满,端庄大气,深受人们喜爱。”

 

640.webp (13).jpg

孙国永作品《双龙荷口瓶》

 

他烧制的一件名曰《天泉》的荷口洗,釉色红润,色彩饱满,平视作品,仿佛洗中盛满了水一样。“看似有水实无水,亦真亦幻谜中谜。圣寿二字水底隐,疑有天泉洗中溢。”原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长张玉骉看了他的作品,由衷地赞叹说:“国永把二厂钧瓷的味道烧到家了。”

 

坚守需要勇气,坚守更需要智慧。孙国永在坚守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他期待自己的“瑰宝”钧瓷,能像原二厂的作品一样经典,期待自己的“瑰宝”钧瓷,能够真正成为更多藏友心中的瑰宝。

 

640.webp (12).jpg

瑰宝钧窑

 

 

 

大师观点

 

坚持老型和创新并不相悖,只是创新不能抛弃传统文化的语言符号。在坚持老型老釉的同时,孙国永十分重视器型的规整、造型的创新和烧制技艺的改进,让釉色更加温润如玉。

 

 

大师纪事

 

1985年在国营瓷厂、钧瓷二厂学习装烧技艺,在南大瓷厂学习手拉坯技艺。

 

1991年创办南大寺沟彩瓷厂,烧制菊花餐、工艺品、花盆等,从事加工、成型、注浆、拉坯、烧成等全面技艺。

 

2000年创建永兴烤花厂,从事内销、出口、陶瓷、镀金、烤花等技艺。

 

2010年创办瑰宝钧窑,从事加工、成型、注浆、拉坯、上釉、烧成等技艺。

 

 

作品赏析

 

640.webp (13).jpg

孙国永作品《秀玉瓶》

 

640.webp (14).jpg

孙国永作品《双龙尊》

 

640.webp (15).jpg

孙国永作品《双龙活环瓶》

 

640.webp (16).jpg

孙国永作品《双龙活环瓶》

 

 

资料来源钧瓷网,转载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方塘 信息来源:钧瓷网
我来说两句

昵称:   点击图片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