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专业团队 弘扬钧瓷文化 推荐大师窑口 助推钧瓷产业!

神垕的旧

添加时间:2018-07-09 浏览次数:3932

 

第一次去神垕是一年春天,没有走后山的那条柏油路,我们走梁北、张得,经鸿畅到神垕去。车子从上面驶过,扬起的尘土被风带到了一侧的田野或沟里去。低凹处直直地长着北方寻常见的桐树和杨树,我们在土路上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它们顶部成片成片的紫色花朵,如云朵般浮在车子旁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一转弯,我们看到一座牌坊和一条街,神垕到了。我略微有些激动,仿佛一个想象中的人不动声色地突然降临。

 

640.webp (1).jpg

 

神垕是座瓷镇。镇上的人大都从事与瓷器有关的事情。卖煤的、卖土的、卖化工原料的、卖模具的、卖瓷器的,钧器的烧制多多少少有他们的功劳。

 

 

制瓷业在这里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神垕成为瓷镇绝非偶然。南山的煤,西山的釉,北山瓷土处处有。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冠宋“五窑”之首。最盛时,“十里长街,烟火柱天”。想当年,那个场面真是壮观,拉土的、运煤的、做坯的、烧火的,紧紧张张,忙忙碌碌,每个人身上的汗珠都发着亮光,那是神垕最辉煌的时代,也是神垕人引为自豪的历史光环。神垕的命运,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朝代兴衰更替一起沉浮,在人们的坚持与孤寂中经历着岁月的光辉与风雨。神垕,就这样一天天旧了下来。

 

640.webp (2).jpg

 

如果要画神垕的景色,最好用铅笔去素描,因为铅笔不同层次的灰与黑,正是神垕的神韵所在。街道是旧的,匣钵砌起的墙壁是旧的,槐木做的靠椅是旧的,甚至连树影和飞鸟也是旧的。临街的一些房子,顶上见天,木已腐朽,老得似乎无法承受片瓦,但它依然立在那里,维持现状。我们每天在另一个地方做工上班,时光极快地走过去,又走过来。我们甚至没来得及看一下最后的一缕阳光。是的,时光有快有慢,我们快时光才快,我们慢时光就慢。神垕的旧,是时光用慢镜头,把镇子里的一切包括老人和孩子,投射在记忆的幕布上,斑斑驳驳,清晰又模糊。

 

从时间意义上说,越久远的旧气的完全生活化的东西,越富有文化意味。似乎没有文化只有生活状态的神垕,反而成为文化之地。神垕古镇与其他小镇不同的地方还在于,那些名镇如周庄等,早已失去了它们原本的面貌,或者说你现在看到的,其实是被商业化破坏和篡改了的“新周庄”。梦一样让人沉溺的地方,充斥了太多游客,把居民挤得找不到了,安静的生活登时热闹起来。

 

640.webp (3).jpg

 

我毫无理由地认为,它的旧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态度,来自于顺其自然和敦厚宁静。慢腾腾地走,慢腾腾地说话,慢腾腾地办事。慢,造就了这里的旧。一位老人坐在向阳处,一边喝着劣质的毛尖,一边戴着眼镜看不知啥时候的报纸,你大可不必去问他有什么新闻。时间的可爱之处,就是把一切都变成旧的,成为记忆中不断被认识和更改的东西。

 

 

 

 

随意找一个巷口走进去,你会发现里面是一个大世界,屋子挨着屋子,错错落落地住着几户人家,算得上寸土寸金。其实一点儿也不乱,每一家都知道自己家的边界在哪里。有的小巷通老远,通到山上去了,到上面又分出叉来,就像瓷器的开片一样,无法预测却似乎极合理地延伸出去。

 

640.webp (4).jpg

老院落

 

几棵会开花的树,很恰当地长在私人庭院里,若隐若现,让人很清晰地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院门窄窄小小,红红绿绿的电线裸露在房檐下,墙粉得不成样子了,但会听到里面有人问,谁呀?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她知道我们只是随便看看的观光客,问了声好,就返回屋里拾掇东西。一只猫从这个房檐跳到另一个房檐,一股风似的消失在屋脊后面。我们也不客气,坐在一张磨盘上看四下的青砖、灰瓦、木窗、枣树。日光把碎影铺了一地,我们身上也都是光斑,旧气的格调让我们一下子忘了身处何方。此地不可多待,生怕自己一瞬间老了去。

 

在老街,无论从哪个方向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窑神庙。我们不太在意窑神庙的来龙去脉,我们更容易被一些细节所吸引:轻盈高挑的飞檐,精美无比的石雕与木雕,空旷的高高在上的旧戏楼。我想,当时设计、建造这座庙的工匠,一定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如果没有这种情怀,又怎么可能有把山门设计得那么夸张、那么高挑,稳重而不呆板,灵动而不轻浮。庙门的背面是花戏楼,与庙门一体。这种结构既减少了开销,又节约了空间。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专门对窑神庙作过考察,给予很高的评价。

 

640.webp (5).jpg

窑神庙

 

一共有两座戏楼,东戏楼是窑主们建的,西戏楼是窑工们建的,两个戏楼经常唱“对台戏”。窑神庙的遗址上原来供着三座神像,第一位是孙膑,从鬼谷子学艺,因烧过炭而被奉为烧炭的祖师和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舜帝,曾“陶甄于河滨”,从而被窑民们称为司土之神;有了窑神和土神,第三位就是火神。民间传说中火神是一名窑工的女儿,为救乡亲于水火,以身祭窑,后人们虔诚地尊她为火神。这是一个土得不能再土的故事,可神垕人相信它是真的。中国乡村的戏台一般都面向大街,这里的戏台却背着大街,面向窑神庙。原来,这里的戏是唱给神灵听的。

 

640.webp (6).jpg

窑神庙

 

戏楼上那一大块白,会让人突然落寞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像戏台上的一个角色,无论大小轻重、贫穷富贵,到谢幕的时候,心情都是一样的复杂,兴奋、遗憾、寂寞,直到泪流不止。戏楼下方有一群上了年纪的人在打扑克。我们看我们的,他们打他们的,甚至连眼也不会翻一下。我们是来看风景的,他们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在中国陶瓷史上,神垕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值得朝拜的地方,只是她现在还藏在深闺中,不为人识。钧瓷的巨大贡献在于窑变。此前,施釉多为单色。到了北宋晚期,匠人们竟然烧出了蓝、红、紫、白诸色错综掩映的玫瑰紫、海棠红,改变了中国制瓷单色釉的历史。瓷器上呈现出的色彩,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春花、夏雨、秋月、冬雪,一年四季,各有不同。没有谁能说清楚这些色彩是怎样实现的,即使同一座窑炉、同一双手,那些物质的变化也是神鬼莫测。就像同处在春天,迎春花与桃花也是有区别的一样,因为没有人能完全控制住火、控制住釉。它们是需要约束的,也是自由的,在这约束与自由之间,成就了钧瓷独一无二的变化。万物皆有深纳不现的玄机,山中的四季、流动的风、瓷器以及瓷镇上的人们,都是如此。

 

640.webp (7).jpg

钧瓷素坯

 

接下来,我走进了一家私人钧瓷博物馆。主人讲,之前的许多年,他都在收集瓷片标本。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有什么用,只是一个劲地收集这个、那个。博物馆分上下两层,下面一层是他收集的各个时期的钧瓷碎片和自己的作品,上面有一排房子可以招待朋友。植物有桐树、竹子、女贞、槐树等。桐树花的紫云飘在我们的头顶,直直地把春天演绎得朴素而张扬。

 

640.jpg

宋元钧瓷标本博物馆

 

农村的人向往城市,城市的人向往农村,真不知道哪种生活更好、更舒服、更健康。如果在山上有这么一间房子,我愿意长时间留在这里。

 
作者:张海峰 信息来源:钧瓷网
我来说两句

昵称:   点击图片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