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传播至西方
在陆、海丝绸之路建立之后,中国的瓷器通过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辗转销往欧洲,由唐至清,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瓷器大量通过中外船舶被运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15世纪以前,虽然日本、朝鲜乃至波斯、阿拉伯等地区也都出现了中国瓷器的仿制品,但其质量和规模远无法与中国瓷器相抗衡。当瓷器的传播网络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亚洲地区和部分东非区域之时,中国瓷器在欧洲还极为罕见。从16世纪起,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
1499年9月,首航印度的达伽马返回里斯本,将一打从印度带回的中国瓷器进献给了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1517年葡萄牙船队抵达中国,便开始为其国王定制专属的瓷器。从此,瓷器成为中欧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欧洲也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市场之一。
中国瓷器以如丝般的光滑润泽、美观的器形以及丰富多彩的纹饰,迅速成为欧洲市场上的抢手货。一些王公贵族对瓷器如痴如醉,不惜重金竞相购买。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时期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已经有少量的中国瓷器出现在欧洲大陆的土地上。中国瓷器最早运达欧洲的记录是:匈牙利路易大帝的盾形纹章。15世纪前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成为中国瓷器带去欧洲的第一个贸易商。
为了方便贸易,葡萄商人在澳门设立贸易站,把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各国。在这个时期,欧洲还不具备制作瓷器的工艺,只能制作陶器,与工艺精良的中国瓷器相比,显得粗糙。
欧洲人第一次被东方而来的瓷器震惊,这也奠定了后续瓷器在欧洲大陆屡次掀起热潮的基础。
大航海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瓷器运输量大幅度提升。在这个时期,大量中国瓷器出现在欧洲大陆的土地上,很快就得到了欧洲皇室和贵族的喜爱,甚至是追捧。欧洲皇室贵族之间多次掀起了中国瓷器热潮,成为高雅身份的一种象征。
尤其是青花瓷,凭借其繁复与典雅兼具的图案风靡欧洲,成为欧洲皇室贵族争相拥有的对象。
巨大的市场需求让欧洲的皇室贵族们开始动心了,他们开始着手研究起了青花瓷的烧制。16世纪初期,荷兰国王下令在小城代尔夫特建立皇家瓷厂,仿制中国青花瓷。代尔夫特距离荷兰的重要港口不远,更重要的是,这里是瓷器贸易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据点之一。
皇家瓷器厂成功仿制出了中国青花瓷,但是因为皇家瓷器厂的匠人们还没有掌握添加高岭土的技术,导致烧制出的青花瓷在结构上比较脆。
在这个阶段,欧洲瓷器还仅仅停留在对中国瓷器的生搬硬套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荷兰皇家瓷器厂生产出的一些瓷器上,会有一种类似洋葱的球体图案。这种类似洋葱的球体,其实是中国瓷器上石榴和桃子图案的变形。
由于欧洲工匠缺乏对中国瓷器上石榴和桃子图案的了解,在仿制的过程中,照猫画虎的将石榴和桃子图案画成了外形类似的洋葱。虽然过程有些生搬硬套,但是这种被称为“代尔夫特式”的青花瓷技术很快流传到欧洲其他国家。
十六世纪中期,受到清兵入关的影响,中国瓷器出口量下降。荷兰皇家瓷器厂抓住了机会,大量生产“代尔夫特式”青花瓷,及时占据了欧洲的瓷器市场,大获成功。
18至19世纪时期1708年,德国人伯特格尔研制出瓷器配方,并在1709年烧制出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制造瓷器。
伯特格尔做了一共3万多次的瓷器烧制实践,平均每天要做20多次。除此之外,伯特格尔等人不仅记录了全部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而且还把每一次实践之间的细小差异全都记录下来。这些历史文献现保存于德国德累斯顿国家档案馆里,德国政府视若国宝。根据这些保存下来的文献显示,当时伯特格尔烧制瓷器主要有两个难点,第一个就是烧制瓷器的原材料。幸运的是,1708年,人们在德国的麦森地区发现了高岭土矿。伯特格尔等人通过大量的实践,在麦森陶土矿中添加了长石成分,从而最终找到了陶土中各种元素的最佳配比。另一个难点是,烧制瓷器的温度必须达到130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明了一种大型的聚光镜,可以使炉温产生1600℃以上的高温。凭借这一高温利器,以及他们改良后的高岭土矿,伯特格尔终于在1709年的时候烧制出了欧洲第一个硬质瓷器。此后,伯特格尔的成功给萨克森公国带来了巨大财富和荣誉,而整个欧洲也进入了狂热的瓷器烧制时代。
成功研制出瓷器配方之后,大力王奥古斯都下令在迈森建立瓷器厂,批量仿制康熙至乾隆时期的中国瓷器。
十八世纪,荷兰皇家瓷器厂的工匠们掌握了景德镇传来的制作工艺,学会在原材料中加入高岭土,这样烧制出的青花釉陶结构坚硬,更接近中国青花瓷。欧洲制瓷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大航海时期,欧洲瓷器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欧洲各国相继建立瓷器厂,制作瓷器。但是,他们仍然停留在对中国瓷器的仿制上的阶段。
18世纪中后期,欧洲的瓷器制造开始融入本土审美,在结合中国瓷器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欧洲瓷器艺术。
欧洲的瓷器是如何从仿制走进顶流的
提起瓷器,我相信很多人自豪感会爆棚,因为瓷器绝对是中国古代的高科技,是中华文明领先于其他文明的铁证。但是,稍微有点瓷器知识的人就会知道,这只是过去的事情。事实上,在进入到近现代以后,中国的瓷器就被欧洲瓷器打的体无完肤。
根据纪录片《世界陶瓷纪行》中的数字显示,今天欧洲占据着世界上90%的高端瓷器市场份额,剩下份额的由日、韩、中国台湾占据,曾经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是什么原因能让欧洲的制瓷业迅速崛起呢?甚至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就完全超越了中国。
欧洲人从文艺复兴开始,就开始长期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和材料分析与记录,在没有中国工匠的帮助下,伯特格尔等人掌握了瓷器制造的秘诀也绝不是偶然。
他们与熟练掌握瓷器制造工艺却不明白其化学原理的中国工匠不同,这些欧洲人对瓷器烧制的原理有理性认识,并完整记录整个实践过程,他们善于通过细微调节瓷土中元素的配比和调整烧制过程,来制造各种精致的瓷器。
由于欧洲这些实验信息记录完整,而且都保存下来了,所以今天我们还可以仿制出欧洲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古典瓷器。系统的实践,完整的记录,保证了科技取得可叠加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