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红,女,汉族,1971年6月生,禹州市人,2006年创立钧缘阁陶瓷艺术工作室,“70后”新一代钧瓷大师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现为钧缘阁陶瓷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中国民间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
窑口名称 钧缘阁陶瓷艺术工作室
建窑时间 2006年
窑口任职 艺术总监
窑口地址 禹州市朱阁镇郭庄
烧成方式 气烧
常用底款 秋红钧 王秋红印 钧缘阁
目 录 |
成就简述 |
从业经历 |
荣誉成绩 |
肖像描述 |
艺术特色 |
|
|
窑口来源 |
大师观点 |
|
成就简述
王秋红的钧瓷作品,有十分强烈的个人特色。器型以上古时期的彩陶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为母本,在此基础上寻求变化,走出一条既根植传统又突破传统的创新之路。她的釉色不是局限于“红、白、青、紫”和“蚯蚓走泥纹、珍珠点”的宋钧遗韵,而是在传统钧瓷釉料的基础上,力求通过炉火的煅烧来实现更加激情奔放的色彩。
肖像描述
时尚短发,面容白净,温文尔雅,配以棉麻衣着,言谈举止透出满满的文艺范儿。她就是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首位自立窑口的女性钧瓷王秋红。
窑口来源
钧缘阁是王秋红工作室,也是一位女陶艺家实现钧瓷梦想的地方,一个和钧瓷爱好者结下“秋红钧”之缘的地方。与钧有缘,趋之秋阁”,是钧缘阁陶瓷艺术工作室名称的来源。
从业经历
钧缘阁陶瓷艺术工作室坐落在禹州北关外颍河边一个幽静的村庄,不远处,便是钧缘阁主人钧瓷生涯的起点——中国禹州钧瓷研究所。
1995年,24岁的王秋红辞去原有的稳定工作,前往禹州钧瓷研究所担任讲解员。这是一份看似普通却很有难度的工作。从小在祖父和父亲影响下对钧瓷有着浓厚兴趣的王秋红,自此迈入更加广阔的钧瓷天地。
后来,她又转入郑州大学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学习钧瓷工艺设计。几年时间里,王秋红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对钧瓷创作产生了强烈冲动。
“与钧有缘,趋之秋阁”,是钧缘阁陶瓷艺术工作室名称的来源。2006年,怀着对钧瓷的独特感悟,王秋红回到禹州,与她的丈夫刘秋海一起,创办“钧缘阁”,开始了自己的钧瓷艺术之路。当初,不少朋友建议她将窑址选在市区,便于展示和营销,可她却执意把窑址选在一个较为偏僻的村落。王秋红认为,钧瓷是需要沉寂和安静的艺术,必须远离尘嚣。
艺术特色
在工作室成立之初,王秋红就对钧瓷创作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说:“钧瓷艺术贵在创新,没有哪一项独创的艺术,是通过复制或搬抄获得的。当然,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王秋红的钧瓷作品,有一个十分强烈的个人特色——“创新”,其“创新”不仅表现在器型,更表现在釉色。
在器型把握上,王秋红以上古时期的彩陶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为母本,在此基础上寻求变化,走出了一条既根植传统又突破传统的创新之路。彩陶和青铜器都是古代用于祭祀的重要器物,青铜器体现的是尊严、霸气和力量,彩陶则体现了珠圆玉润,端庄肥厚的风骨,与钧瓷所要表达的内涵十分吻合。王秋红荣获第十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的《爵》、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的《叶落归根》等,都有着浓郁的彩陶和青铜器艺术特色。
王秋红的釉更是一“独”。她的釉色不是局限于“红、白、青、紫”和“蚯蚓走泥纹、珍珠点”的宋钧遗韵,而是在传统钧瓷釉料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其它瓷区新的着色元素,力求通过炉火的煅烧来实现更加激情奔放的色彩,如厚重神秘的“黑唐钧”、文雅朴实的“鸽子蓝”、富有时代气息的“铁皮釉”、斑驳离奇的“火焰纹”等,这些色彩的出现,使钧釉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完美。
王秋红明白,丰富钧釉的目的是为造型服务,她像一个高明的化妆师,将不同的釉色恰到好处地融入到不同的造型中。比如,《骆驼》的色彩以黄白为主,以此表现大沙漠的一望无垠;《爵》以红黑色调为主,以彰显青铜时代的厚重和时光的深隧。王秋红说,钧釉好比一块上好的衣缎,这是上天对“钧瓷人”的最高赐赠,但让什么人穿,是做唐装还是做中山装,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对于钧瓷来说,就是造型要和釉色相匹配。
王秋红的作品,有着强烈的女性化色彩。钧瓷怎样融入人们的生活,融入人们的家庭装置,这个造型适合放在什么地方?瓶子怎么摆放?和什么家具搭配,插何种干枝?想用什么陶瓷语言去体现居家氛围?这也是作为女性的王秋红经常考虑的问题。“让钧瓷生活化,真正让钧瓷融入到生活中去,我认为这是女人的强项,也是女人为家想的更多的问题,这也是我这么多年追求的方向”。王秋红说。
多年来,王秋红通过自己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设计,使其作品逐步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到的钧瓷表现语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陈设性、装饰性和实用性,被视为品位的象征,受到收藏界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由于在钧瓷造型、釉色创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王秋红迅速走红,其作品也赢得了“秋红钧”的美誉。2012年第八届深圳文博会上,王秋红选送的钧瓷作品《大器碗成》,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这是钧瓷作品第一次获此殊荣。
大师观点
王秋红常说:“我做钧瓷不是为钧瓷而钧瓷,而是为艺术、为思想、为表达一种东西——为知音在做、为缘分在做。”
如今的王秋红,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钧瓷作品获奖不断。但这并没有影响王秋红的钧瓷创作。大多数时间,王秋红都会一头扎进自己的“钧缘阁”安心创作。“心静如水,做到用心与钧瓷交流,并在创作中细细品味工作的艰辛,以及享受钧瓷艺术带给自己的喜悦和豁然开朗,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享受。”王秋红如是说。
“传统是根,变的根基来源于传统。传统和现代一脉相承,过去的是历史,现代的是发展,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对于钧瓷的发展,王秋红这样理解:“做钧瓷就做过去没有的,不是追求怪异,而是做一个时代的代表,以承前启后、承上启下为制瓷目标。”
一抹秋红,万彩霞光。将个人情感注入钧瓷器皿,将思想内涵融入作品肌理,王秋红在钧瓷艺术创作道路上“上下求索”,默默耕耘,奋力前行。
荣誉成绩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七零后新一代钧瓷大师代表性人物,作品有“秋红钧”之美誉
收藏家最喜爱的钧瓷艺术大师
2008年《阿福》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
2009年《爵》在“第十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荣获工艺品最高奖项百花奖金奖”
2011年《梅瓶》荣获“首届中国钧瓷传承与创新技艺大赛”金奖
2012年《大器碗成》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2013年《炉中花》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2017年《含放》荣获“第二届〔CHINA·中国〕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展”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