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专业团队 弘扬钧瓷文化 推荐大师窑口 助推钧瓷产业!

神垕,一部古色古香的传世经典

添加时间:2019-01-23 浏览次数:1513

在神垕,沿着老街一路走来,穿过明清遗留的民居,一扇又一扇锈迹斑斑的木门闪过,里边是一进四、一进五的院落。

 

edc5a0d98b8541dc909c4cd9457a6499 (1).jpg

 

青砖绿瓦,遗落了厚厚的历史尘烟;庭院古宅,存留了暖暖的絮语家常。

 

温家大院的老妈舍弃了省城女儿为她安置的安乐窝,守在深深的宅院里,堂屋二楼的案几上供奉着菩萨和财神。她的生活恬静而安宁,她不愿舍掉她的故居。她家祖上曾做过清朝的水利官员,院子中央的水槽里还有陶制的塑像,一渔翁头戴斗笠划船而行,一边的鱼鹰神情专注地注视着水面。江南的风情融入了中原小镇人家的生活。

 

12db0002ad5269280f31.jpg

 

霍家大院的高楼见证了神垕近代的变迁,那磨得发亮的拴马桩和近似江南园林式样的建筑,和一个个老字号商铺一样,成为昔日神垕繁华富庶的活标本。辛家大院虽然人去楼空,但门前的老井和招牌显得非常招眼,其后代或经营钧瓷,或仿制古玩,瓷器活永远是他们丢不掉的老技艺。

 

几十处古民居组成的老街、商铺记载着神垕的昨天,也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留下了遐想和机遇。当一拨拨旅游参观的人从古民居自由出入,当一个个操外地口音的人与古董商讨价还价时,当地居民依然显得悠闲自得。其实,他们已经忙碌了起来,他们知道,神垕的旅游繁荣期已经到来了。

 

QQ图片20190123075559.jpg

 

经过多年的打造和规划,神垕变脸了。昔日缺水的古镇用上了丹江水。这座具备国际级旅游规格的小镇正在发生嬗变,她的每一处景观,都增加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连线杆都穿上了钧瓷华彩的外衣。

 

原来垮塌的驺虞桥,屹立在肖河之上,横跨西城门的内门和外门,桥栏杆上雕刻的驺虞惟妙惟肖。在明朝永乐年间,这头瑞兽曾出现在繁华富庶的瓷都,当地官员向皇上禀报,作为盛世预兆,昭告天下。

 

c5c0000d5df617c9c18.jpg

 

其实,神垕应该最有资格作为天下盛世太平的代表,向天下宣扬。当年,刘邦与西楚霸王争雄,刘邦由此入关,此处的山取名大刘山;唐代,这里的先民烧出了唐花瓷,又称黑底蓝斑器,那上边的点斑,是钧瓷艺术渐趋成熟的明显标志。宋代,这里的瓷窑已遍布大刘山和下白峪一带。

 

老街上的窑神庙、伯灵翁庙和花戏楼多少年来一直是当地人的骄傲。这座古老建筑始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明清时都有修缮,留下了许多碑文记载。一位大爷说,花戏楼经常唱大戏,镇里谁家有喜事了,哪个窑口发财了,逢初一十五了,就有剧团演出,十里八村老百姓蜂拥而至,过足了戏瘾。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大戏整整唱一个通宵,有多少人进入伯灵翁庙,都不显拥挤,人来人往,热闹有序。到剩最后一个人,大戏还在唱,后半夜没人了,戏依然没有闭幕,台上演员精神抖擞。他们说,这大戏是唱给神听的。

 

6d7d85ec8fae7bf2fb582a8bcd4cf44f.jpg

 

花戏楼成了老年人永远的记忆,伯灵翁成就了神垕的美名。更为有趣的是,大门口的两只石狮威风凛凛、虎虎生威,神态自若、活灵活现。经常有顽童跨越其上,或品赏鉴玩,或嬉戏争宠。也许是怀旧的缘故,也许是风俗习惯,伯灵翁庙成了当地人最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虽然,这里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景观,如白果树、灵泉寺、祖师庙、黑虎庙等等,但神垕人一直守望着伯灵翁和花戏楼,无论日出日落、岁月更替、风雨侵蚀,他们依然守望着这份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

 

0K9v0jFgiS.jpg

 

来神垕的很多游客,他们无论是初次还是曾经来过神垕,都很快把自己融入到代表中原文化精粹的古建筑和艺术氛围里,每个人都很忘情和投入。我使出浑身解数,酣畅淋漓地讲古镇历史和文化,他们竟然那么容易被打动。

 

一步一景。从伯灵翁庙走出来,横跨驺虞桥,透过城门的门洞向远处眺望,寨门上写着:望嵩。我不知道能不能望见嵩岳,也不知道能不能望到唐宋窑遗址上越飘越远的尘烟。

 

5b7d346a929501c1cc2af6716f7032d9.jpg

 

经典的东西都留下了,留下的都是经典。

 

 

作者简介

640.webp.jpg

     丁进兴  

     笔名云水间,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在中央、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余篇,曾获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首届河南省《奔流》文学奖。诗歌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林》《绿风》《奔流》《天津诗人》《河南诗人》等。出版诗集《十万芦花》、散文集《大禹诗韵》。

 

 

作者:丁进兴 信息来源:钧瓷网
我来说两句

昵称:   点击图片更换